亲爱的高三学子们,古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流转着古人的智慧、沉淀着真挚的情感、传承着不屈的精神。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的 20 篇古诗文,恰似照亮备考之路的明灯。这些诗文既是高考备考中绕不开的重要考点,更是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受其博大精深的绝佳窗口。备考路上,同学们可结合自身学习节奏与积累情况,循序渐进地背诵体悟,将这些文字真正内化为知识储备与文化素养。

  一、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dàn),山岛竦峙 (sǒng 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寥寥数笔,曹操将登临碣石、俯瞰沧海的豪迈气魄跃然纸上。日月星辰仿佛都包容于沧海之中,这份吞吐天地的胸襟,正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备考途中,当我们感到迷茫倦怠时,不妨从这份雄浑壮阔中汲取力量,以开阔之心面对学业挑战。

  二、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沧海的雄浑中收回目光,我们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身处人境却无车马喧嚣,只因 “心远地自偏”—— 这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为奔波于备考中的我们提供了一份精神慰藉。“采菊东篱下” 的悠然,是历经纷扰后的通透,也提醒着我们在忙碌学习中,不忘给心灵留一方静谧天地。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离别自古多伤感,王勃却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破之,将离别之情升华为豁达的知己之谊。高三岁月里,同窗相伴、共战高考的情谊同样珍贵。无论未来各奔何方,这份并肩奋斗的记忆都将温暖岁月,正如诗中所言,真正的情谊从不会被距离阻隔。

  四、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jì),都护在燕 (Yān) 然。

  王维笔下的边塞,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壮阔画卷。没有雕琢的辞藻,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边塞独有的苍凉与雄浑。这份 “诗中有画” 的意境,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也是高考中常考的审美考点。品味这样的诗句,既能提升文学鉴赏力,也能让我们在紧张备考中感受一份天地开阔的从容。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juàn) 长 (cháng) 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ào)。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 (yǐ) 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 (qīn)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bì)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wù) 见 (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杜甫的诗,总能感受到那份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家国情怀。自身身处茅屋破漏、风雨交加的困境,心中牵挂的却是天下寒士的冷暖。这种超越个人悲欢、心系苍生的胸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之一。备考中研读这样的诗文,不仅是掌握考点,更是在心中种下责任与担当的种子。

  六、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Yān)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的边塞词,满是苍凉与悲壮。“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道尽了将士们思乡却不能归的矛盾与无奈 —— 家国责任在肩,个人思念只能深埋心底。这种 “先国后家” 的情怀,与杜甫的家国之心一脉相承。品味词中的沉郁情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精神境界,也能提升对古典诗词情感鉴赏的能力。

  七、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词,自带一份淡淡的闲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将时光流逝的怅惘与万物轮回的释然交织在一起,语言清丽却意蕴深远。高考中,这类词句常以炼字、情感分析的形式考查。在背诵之余,不妨细细品味其中的 “闲愁”,感受古典诗词中细腻的情感表达,提升文学感知力。

  八、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裘,千骑(jì)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豪放,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夫聊发少年狂” 的洒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的壮志,让人读来热血沸腾。即便鬓角染霜,依然不改报国之志。这份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高三学子需要的 —— 备考路上难免有挫折,不妨学苏轼的 “鬓微霜,又何妨”,以狂放之心迎战每一个挑战。

  九、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 (qǐ) 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果说《密州出猎》是苏轼的 “狂”,《水调歌头》便是他的 “悟”。中秋之夜,对月思亲,从 “我欲乘风归去” 的浪漫遐想,到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的人生顿悟,最后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美好祝愿收尾。这份对人生的通透理解,能让备考中的我们学会坦然面对得失 —— 一次考试的成败不算什么,保持平和心态,方能行稳致远。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 (huī) 下炙 (zhì),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 “壮词”,壮在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的壮志,悲在 “可怜白发生” 的壮志难酬。满纸豪情壮志与现实的残酷形成强烈反差,读来令人动容。这种情感的张力,是高考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透过文字,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对国家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这份精神力量,同样能激励我们在备考中为梦想全力以赴。

  十一、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 (shì) 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uā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chì 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 (sì) 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qiè) 曳屣 (xǐ)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jūn) 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 (yìng) 人持汤沃灌,以衾 (qīn) 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 (pī) 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xiù),烨 (yè) 然若神人;余则缊 (yùn) 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的求学经历,是一部 “勤且艰” 的奋斗史。家贫无书便 “手自笔录”,天寒地冻仍 “弗之怠”,百里求师甘受 “叱咄”,身处清贫却 “略无慕艳意”—— 只因 “中有足乐者”。这份对知识的执着热爱、不畏艰难的求学精神,正是高三学子最该汲取的力量。备考路上的辛苦,比起宋濂的求学之难微不足道,愿我们都能以 “中有足乐者” 的心态,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

  十二、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 (hè)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láng yá) 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 (fēi) 开,云归而岩穴暝 (míng),晦 (huì) 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yǔ lǚ)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 (yáo) 野蔌 (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 (yì) 者胜,觥 (gōng)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 (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满是 “乐” 的情怀。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之乐、宴酣之乐,最终归于 “太守之乐其乐”—— 与民同乐的胸襟。文章语言清丽,句式错落有致,“醉翁之意不在酒” 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高考中,这篇文章常以断句、翻译、情感分析的形式考查。背诵之余,不妨沉浸在这份 “乐” 中,感受古人与自然相融、与民同乐的人生境界,让紧绷的备考心情得以舒缓。

  十三、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zhé) 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shāng 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yín)雨霏霏 (fēi fēi),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 (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 (jí)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 (zhǐ) 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 (xié) 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豁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担当,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文章中,阴晴变化的洞庭景色与迁客骚人、古仁人的情感对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研读此文,不仅能掌握文言知识,更能让 “先忧后乐” 的情怀滋养心灵,让我们在备考中既保持平和心态,又拥有胸怀天下的格局。

  十四、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 (quán) 石底以出,为坻 (chí),为屿,为嵁 (kān),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 (yǐ) 然不动,俶 (chù) 尔远逝,往来翕 (xī) 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 (cī) 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 (qiǎo) 怆 (chuàng) 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 “永州八记” 中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从闻水声、伐竹取道,到见小潭、观游鱼,再到望潭源、感凄清,一步步将读者带入小石潭的世界。“皆若空游无所依” 的游鱼,“斗折蛇行” 的潭岸,文字简练却画面感极强。这种 “移步换景” 的写法和情景交融的表达,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要考点。品味文中从 “乐” 到 “凄” 的情感变化,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典散文的艺术魅力。

  十五、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 (tái) 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rú),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dú)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仅八十一字,却字字珠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开篇立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点明核心 —— 居所之 “陋”,因主人之 “德馨” 而不陋。苔痕阶绿、草色帘青的清幽环境,与鸿儒谈笑、调琴阅经的雅致生活,共同构成了一幅品德高尚者的居所画卷。高考中,这篇短文常以断句、翻译、主旨理解的形式考查。背诵此文,既能积累文言知识,也能汲取 “惟吾德馨” 的精神力量,在备考中涵养品德,保持内心的纯净与高雅。

  十六、杂说(四)(韩愈)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pián) 死于槽枥 (lì)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 (shí) 或尽粟一石 (dàn)。食 (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的《杂说(四)》以马为喻,抒发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道尽了人才与识才者的关系。文中,食马者的愚昧与千里马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识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高考中,这篇文章的寓意理解和象征手法是考查重点。研读此文,能让我们学会识别自身价值,备考路上,既要努力成为 “千里马”,也要学会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让 “伯乐” 看到自己的光芒。

  十七、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xī)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 (tuān) 绿潭,回清倒影,绝巘 (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 (shù) 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 (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的《三峡》,是古代山水散文的典范。文章以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三峡七百里的壮丽风光: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凄清,各具特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的夸张,“清荣峻茂” 的凝练,“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悲凉,让三峡的形象立体鲜活。高考中,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语言特色和情感把握是考查重点。背诵此文,仿佛亲历三峡之游,既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也能提升文言文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

  十八、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 (zhì) 罚臧 (zāng) 否 (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wèi)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 (bì) 补阙 (quē) 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 (xíng) 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 (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 (tuí) 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 (zhǎng) 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wěi)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 (nú) 钝,攘 (rǎng)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 (zōu) 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yí) 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 (tì) 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字里行间满是 “报先帝而忠陛下” 的赤诚。从分析天下形势,到提出 “开张圣听”“亲贤臣远小人” 的建议,再到自述身世、表明北伐决心,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正是从这篇文章中凝练而来。高考中,《出师表》是文言背诵和阅读的重点篇目,其忠君爱国的情感、严谨的论证结构,都是考查的核心。背诵此文,不仅能掌握大量文言实词虚词,更能被诸葛亮的忠诚与执着打动,在备考中树立坚定的信念。

  十九、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 (yì) 丽。朝 (zhāo) 服衣冠,窥 (kuī)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qǐn)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 (bàng) 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 (jī)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cháo)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小见大,借邹忌比美之事,巧妙讽谏齐王广开言路。邹忌从妻、妾、客的赞美中清醒反思,看到 “私”“畏”“求” 的本质,再以此类推,指出齐王受到的蒙蔽,劝谏方式委婉而有说服力。文章中,邹忌的理性反思与齐王的从善如流,都值得我们学习。高考中,这篇文章的讽喻手法、逻辑推理和词义理解是考查重点。研读此文,能提升我们的思辨能力,备考路上,也应像邹忌一样保持清醒,及时反思不足,像齐王一样虚心接受建议,不断完善自己。

  二十、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guì)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biàn),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 (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 (fú),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mǐ),故逐之。”

  《曹刿论战》记载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塑造了曹刿这一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从战前问 “何以战”,强调 “取信于民” 的重要性,到战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战术把握,再到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每一处都展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一鼓作气” 的典故便源于此。高考中,这篇文章的军事思想、人物形象和文言词义是考查重点。背诵此文,能让我们学会抓住关键、审时度势,备考路上,也应像曹刿一样,找准学习的 “战机”,以 “一鼓作气” 的劲头攻克难点,取得理想的成绩。

  20 篇古诗文,是高考备考的知识宝库,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缩影。从曹操的雄浑、陶渊明的悠然,到杜甫的悲悯、苏轼的豁达,再到诸葛亮的忠诚、曹刿的谋略,每一篇都藏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怀。愿高三学子们在背诵积累、掌握考点的同时,能真正走进这些文字,感受文化的力量,让古诗文成为备考路上的精神伴侣,陪伴自己走过这段奋斗的岁月,在高考中绽放光彩,在人生中传承文明。

下载地址: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高三语文必背古诗文20篇.docx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6i5L0NUviQV4ppzct_Rqg?pwd=s5hh 提取码: s5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