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号角已然吹响,语文这座学科堡垒,正等待高三学子们以智慧为刃、努力为甲奋力攻克。冲刺阶段的知识点繁杂如织,常让人在复习中迷失方向。为此,我们精心整理了 16 篇高三语文核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在有限时间里精准聚焦考点,高效梳理知识脉络,在高考战场上从容挥毫,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一、写作手法核心知识点

  表达方式:涵盖记叙的脉络铺陈、描写的细节刻画、抒情的情感抒发、说明的条理阐释与议论的观点表达,是文章表意的核心手段。

  表现手法:象征的意蕴寄托、对比的差异凸显、烘托的氛围营造、悬念的张力设置、前后呼应的结构闭环、欲扬先抑的情感跌宕、托物言志的主旨传递、借物抒情的心意寄托,以及联想与想象的意境拓展,正衬与反衬的效果强化,为文章增添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比喻让表达更形象、拟人赋予事物灵性、夸张增强表达力度、排比营造气势节奏、对偶彰显对称美感、引用丰富内容底蕴、设问引发思考、反问强化语气、反复突出重点、互文补充表意、对比鲜明差异、借代简洁凝练、反语暗藏深意,是语言表达的点睛之笔。

  记叙文六要素:清晰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与结果,是叙事完整的基础。

  记叙顺序:顺叙的条理清晰、倒叙的悬念迭起、插叙的内容补充,根据表达需求灵活选用。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的直接刻画与侧面描写的间接烘托,相辅相成展现描写对象特质。

  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语言对话、动作举止、神态表情、心理活动、外貌特征,立体塑造人物形象。

  描写景物的角度: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让景物描写更具感染力。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让画面鲜活、概括与具体结合让描写有层次、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让视角更连贯,展现景物的多维面貌。

  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表达的真挚直白与间接流露的含蓄蕴藉,适配不同情感表达需求。

  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的简洁明了与细节描写的生动细腻,兼顾叙事效率与表达深度。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的脉络清晰、空间顺序的方位明确、逻辑顺序的条理严谨,确保说明的条理性。

  说明方法:举例子让说明更具体、列数字让表述更精准、打比方让抽象变形象、作比较让差异更鲜明、下定义让概念更明确、分类别让梳理更系统、作诠释让理解更深入、摹状貌让特征更鲜活、引用增强说明可信度。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的铺垫、发展的推进、高潮的爆发、结局的收束,构成完整的情节链条。

  小说三要素: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背景,共同构筑小说的艺术世界。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的氛围渲染与社会环境的背景交代,为故事发展提供依托。

  议论文三要素:明确的论点、充分的论据、严谨的论证,是议论文的核心构成。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的真实有力与道理论据的权威可信,为论点提供支撑。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的具体可感、道理论证的深刻透彻、对比论证的鲜明突出、比喻论证的生动形象,让论证更具说服力。

  论证方式:立论的正面阐述与驳论的反向辩驳(可针对论点、论据、论证展开),灵活应对不同论证需求。

  议论文的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三种基础结构,分述部分常以并列式、递进式展开,确保逻辑清晰。

  破折号用法:涵盖提示下文、注释说明、总结前文、递进表意、话题转换、插说补充等功能,丰富语言表达。

  二、语文基础核心要素梳理

  小说三要素: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依托,三者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小说文本。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是核心观点,论据是支撑依据,论证是连接二者的逻辑桥梁。

  比喻三要素:本体是描述对象,喻体是喻指事物,喻词是连接纽带,共同构成比喻修辞。

  记叙文六要素(五 W+H):明确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让叙事完整清晰。

  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篇章结构,偶句押韵的音韵和谐,中联对偶的对仗工整,平声合调的声律规范,是律诗的核心特征。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搭建文本框架、议论点明核心观点、抒情传递情感态度、说明阐释事物特征、描写刻画具体形象,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根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灵活选用,提升说明效果。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的完整闭环、总分结构的先总后分、分总结构的先分后总,让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遵循发展脉络、空间顺序依托方位变化、逻辑顺序契合认知规律,确保说明的条理性与连贯性。

  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一是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的逻辑递进,二是提出观点 — 论证观点 — 总结观点的完整闭环,适配不同议论文写作需求。

  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以事实为据、对比法显差异优劣、喻证法化抽象为具体、归谬法破错误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与灵活性。

  八种主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反复、设问、对偶,是提升语言表达效果的常用手段。

  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展现外在特征、语言描写凸显个性气质、动作描写传递行为状态、心理描写揭示内心世界,立体塑造人物形象。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是汉语语法的基础构成。

  六种句子成分:主语是陈述对象、谓语是核心表述、宾语是动作承受、补语是补充说明、定语是修饰限定、状语是状态修饰,明确句子结构关系。

  三、经典典籍与思想流派常识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集中体现孟子的思想主张。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被尊为 “亚圣”,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

  《老子》承载道家核心思想,春秋时期老子在《周易》基础上,进一步阐明 “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提出 “道法自然” 的核心主张,倡导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周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又一重要学者,主张 “天人合一” 与 “清静无为”,丰富了道家思想体系。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集,收录商周时期重要文献,是研究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

  《春秋》开创私人著史先河,作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其言辞隐晦、表达简约,后世诸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春秋》三传 ——《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笔法,又称 “春秋书法” 或 “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与写作技巧。它以合乎礼法为标准,是非分明却表达简约,通过含蓄笔触对历史人物与事件作出道德评判,实现征实与劝惩的双重目的。

  《坛经》是佛教汉人高僧著作中唯一被尊为 “经” 的典籍,记录了唐朝禅宗慧能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由其弟子法海集录而成,是禅宗思想的重要载体。

  《求谏》选自《贞观政要》,这部著作记载了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相关内容,全书共 40 篇,合为八卷,由唐代史学家吴兢编撰,为研究初唐政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明夷待访录》是明清之际哲学家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名著,“明夷” 一词源自《周易》。该书尖锐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 “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进步主张。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亦有 “清初三大儒” 之称),被誉为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四、经史子集与文化常识

  经:四书五经是儒家核心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 “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 “四书”。其中《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篇章,后被单独抽出列为四书。到宋朝时,“十三经” 的说法逐渐形成,涵盖《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史:“二十四史” 是我国古代正史的核心组成,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直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依据。此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史通》等,在史学领域也具有深远影响。

  子:囊括经史之外的各类专门著作,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其类别丰富,涵盖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 14 个门类,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宝库。

  集: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 “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 “总集”。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撰的《文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流传甚广的经典总集。

  六艺:最初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典籍,由于《乐经》失传,后世便将其余五部称为 “五经”。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 15 年完成。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故名 “四库”,囊括了古代众多典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儒家经典,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强调 “礼” 与 “仁” 的核心学说,其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五、古代文体常识详解

  序,通常撰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于文末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文末的称为 “跋” 或 “后序”)。这类文章根据内容不同,分属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体例与内容的,归为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阐发相关问题的,属于议论文,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等。古代还有一种用于惜别赠言的序,称作 “赠序”,内容多为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属于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便是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此外,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名为 “诗序”,多用来交代所咏故事的相关背景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文均附有一段序文。

  表,是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用于陈情言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提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明确了表的核心功能。

  骈文,也称 “骈体文”“骈俪文” 或 “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声韵上注重平仄协调,韵律和谐;修辞上则推崇藻饰与用典。南北朝时期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其独特的文体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

  六、名家名作与文学常识(一)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他南下探亲途中路过南昌滕王阁,在席间赋诗并写下这篇千古名篇,全文为骈体文,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尽显初唐文学风采。

  庄子(公元前 369— 前 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由庄子及其门人与后学共同编撰,现存 33 篇,又名《南华经》。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评价其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也盛赞《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发展至成熟阶段,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陈情表》选自《文选》,作者李密,一名虔,字令伯,西晋文学家。《古文观止》评价此文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文中对亲情的真挚抒发与对进退两难处境的细腻描摹,打动了无数读者。

  《咬文嚼字》的作者朱光潜,安徽桐城人,是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此外还有《谈美书简》等重要作品传世,其思想对我国美学研究与文艺批评影响深远。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现代学者、作家钱钟书。他的学术著作包括《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小说《围城》更是广为流传。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评价《围城》是 “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也被誉为 “文化昆仑”,其学识与才情为世人所称道。

  《中国建筑的特征》作者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重要著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宇宙的未来》作者霍金,被誉为当代爱因斯坦,是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大爆炸、黑洞等宇宙学理论研究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让深奥的宇宙学知识走进大众视野。

  七、名家名作与文学常识(二)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其词作兼具豪放激昂的气势与深沉的爱国情怀,题材广泛,意境开阔,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期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她的一生以宋室南迁为界,前后境遇差异巨大,前期词作多写闺阁之乐,后期则饱含国破家亡的悲凉,情感真挚,语言清丽,独具 “易安体” 风格。

  词,是诗歌的一种特殊体裁,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它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创作新词,称为 “填词” 或 “依声”。按篇幅长短,词大致可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 至 90 字)和长调(91 字以上,最长的词达 240 字);按创作风格,则大致可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两大流派。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班固编撰。《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前四史”,是研究汉代历史的核心文献。

  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他的散文笔触自由,内容广博,对人生、社会、知识等诸多话题展开深刻思考,影响了后世散文创作。帕斯卡尔,17 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其名言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深刻揭示了人类的独特价值,流传甚广。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包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创作了《水浒传》。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章回小说,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与失败全过程,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歌颂了农民的起义斗争精神。

  八、名家名作与文学常识(三)

  贾谊(前 200— 前 168),西汉时期洛阳人,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其代表作品包括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等。《过秦论》选自《新书》,原有上中下三篇,课文选取的是上篇,文章分析秦亡原因,借古讽今,论证有力。

  韩愈,字退之,中唐文学家、哲学家,世称韩吏部、韩昌黎,死后谥号 “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恢复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骈文的浮华文风。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赞誉他 “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 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通常用于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师说》即阐释关于 “从师学习” 的道理。

  巴尔扎克,法国 19 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包含 91 部小说,涵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及随笔等,如《欧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头》(1834)等。这部巨著刻画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全面展现了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人类文学史上的罕见丰碑,被誉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恩格斯评价该著作 “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戏曲家,本色派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他的作品贴近现实,语言通俗,人物形象鲜明,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分别为: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文采派代表作家是王实甫,其代表作品《西厢记》以优美的文辞、动人的爱情故事,成为元杂剧的经典之作。此外,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是中国在西方影响最为深广的一部元杂剧,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忠义精神。

  九、唐诗名家与文学常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曾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作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有《杜工部集》传世。他一生创作诗歌 1400 多首,以古体诗、律诗见长,诗风沉郁顿挫。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作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此被称作 “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世尊为 “诗圣”。其代表作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深刻反映了战乱中百姓的悲惨遭遇。

  白居易(772—846),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 “新乐府运动” 的核心倡导者。他创作的《新乐府》《秦中吟》等 “讽喻诗”,直面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白居易与元稹并称 “元白”,二人的诗歌创作共同推动了中唐诗歌的发展。

  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他的诗作中,揭露现实黑暗的篇章虽为数不多,但在诗歌艺术上成就极高,尤其擅长近体律绝,作品大多具有朦胧晦涩的艺术特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与杜牧合称为 “小李杜”,对晚唐诗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 “亚圣”,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孟子以 “平治天下” 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倡导以 “仁义” 为核心的 “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全书共 7 篇。

  荀子(约公元前 313— 公元前 238),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赵国人。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与早于他的孟子形成儒家中的两大流派。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因此强调 “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其思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十、中外名著与文学常识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 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其丰富的想象、浓烈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独特魅力,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作。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版本。这部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展现了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各种无法调和的矛盾,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收录于他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该集子中的第一篇。小说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主人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收录于《呐喊》中,开创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先河。

  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核心主题,他的创作风格简洁明快,被誉为 “冰山原则”,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 “诗仙” 之称。他的诗歌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豪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 “李杜”,杜甫曾评价他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 900 多首,收录于《李太白集》中,其诗作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十一、古代诗歌与乐府常识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译著包括《罗亭》《鲁滨孙飘流记》等。他的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定。原本仅称 “诗”,被儒家列为经典后,始称《诗经》。该书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共收录诗歌 305 篇,故又称 “诗三百”。《诗经》从内容上分为 “风”“雅”“颂” 三大类,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 500 年间的社会生活风貌。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传统,以四言诗为主,间有杂言,普遍采用 “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与 “风”“雅”“颂” 并称为 “诗经六义”。《诗经》在章法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采薇》便是典型例证;语言上则常运用双声叠韵连绵词、叠字来状物、拟声、穷貌,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楚辞》收录了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诗赋,由西汉刘向编辑整理。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地方色彩浓厚,故称为《楚辞》,也称 “楚辞体” 或 “骚体”。《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全诗情感真挚,想象丰富,辞藻华丽,对后世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讲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为 “乐府双璧”,是汉乐府民歌的巅峰之作。“乐府” 原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官署名称,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作配乐,供朝廷祭祀或宴会演奏。其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称为 “乐府诗” 或简称 “乐府”,包括文人乐府与乐府民歌两部分。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写实传统,叙事成分增多,在形式上突破了四言体与骚体的局限,形成了在我国诗坛占有重要地位的杂言诗与五言诗。

  《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编《文选》。《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这些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多写离别相思、人生感慨,被誉为 “五言之冠冕”,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二、现代文学与散文常识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家》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畅销小说,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小狗包弟》选自他的散文集《随想录》。巴金的作品始终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性解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感染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作者梁实秋,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的演讲风格独特,富有激情,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包身工》作者夏衍,浙江杭县人,现代剧作家、文艺评论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包身工》是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报告文学,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反映了底层工人的悲惨遭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从记录的称呼与口气来看,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记忆或耳闻的传说编撰而成。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

  《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查尔斯・狄更斯,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小说家,一生共创作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及大量其他作品,是可与莎士比亚比肩的英语作家。《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 “半自传体”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广阔图景,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

  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的散文艺术成就颇高,收入《背影》《你我》等集子中的《背影》《荷塘月色》《绿》等抒情散文,更是脍炙人口。朱自清的散文不仅描写细腻,更能在描写中实现情景交融,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1948 年 8 月,他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最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称赞他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十三、现代诗歌与史传文学常识

  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雨巷》是他的成名之作,诗歌以优美的意境、凄婉的情感,展现了现代派诗歌的独特风格,他也因此获得 “雨巷诗人” 的称号。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清新优美,意境空灵飘逸,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堰河 —— 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诗歌以真挚的情感,歌颂了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与无私奉献,展现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该书依照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珍贵文献,同时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叙事简洁明快,情节完整生动。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国别体史书,共 33 篇。该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语言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对后世散文与史传文学影响深远。

  《史记》由西汉司马迁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 “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是古代散文的一座丰碑,鲁迅赞誉其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并称为 “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 “班马”。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传世,文中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与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不屈的品质为历代传颂。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1918 年,他首次以 “鲁迅” 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其主要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含《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含《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含《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与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是为纪念在 “三一八” 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进步青年而作,情感真挚,抨击有力。

  十四、常见文言句式详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常用 “是” 连接判断句的两部分,文言文则采用多种独特形式表达判断,主要有以下七种:

  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 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 “也” 煞尾,构成 “…… 者…… 也” 的经典格式,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清晰表达判断意味。

  仅在谓语后用语气词 “也” 辅助判断,形成 “……,…… 也” 的格式,如 “夫战,勇气也”,简洁明了传递判断含义。

  仅在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 提顿,谓语后不用 “也” 字,构成 “…… 者,……” 的格式,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通过提顿凸显判断。

  主语后既无 “者” 也无 “也”,直接以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简洁凝练。

  否定判断句在谓语前加否定副词 “非”,否定整个谓语,如 “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明确表达否定判断。

  谓语前用 “乃”“即”“则”“必”“皆”“悉” 等副词加强肯定语气,表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强化判断力度。

  用 “为” 置于主语与谓语之间表判断,如 “在药则未为良时”,通过介词连接实现判断。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就主语与谓语动词的关系而言,主语为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文言文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谓语动词后用介词 “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于” 相当于 “被”,如 “而君幸于赵王”,表示 “您被赵王宠幸”。

  谓语动词前用介词 “为”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 相当于 “被”,如 “吾属今为之虏矣”,意为 “我们如今要被他俘虏了”。

  谓语动词前用助词 “见”,构成 “见 + 动词” 或 “见…… 于……” 的格式表被动,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欺” 即 “被欺骗”)、“见笑于人”(“被别人嘲笑”)。

  无任何被动标志,通过语义语境体现被动关系,即意念被动句,如 “子贡辩智而鲁削”,“鲁削” 意为 “鲁国被削弱”。

  (三)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动词在前、宾语在后,文言文常有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大王来何操?”,“何” 为疑问代词,作 “操” 的宾语,前置后表达更符合文言表达习惯。

  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我” 作 “顾” 的宾语,否定句中前置。

  为强调宾语,将其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 “是”“之” 作前置标志,如 “唯余马首是瞻”(“马首” 前置,“是” 为标志)、“宋何罪之有?”(“何罪” 前置,“之” 为标志)。

  为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其置于介词 “以” 之前,无需助词作标志,如 “夜以继日”,“夜” 作 “以” 的宾语,前置后突出 “夜晚” 这一时间状语。

  (四)成分省略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样,部分成分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可省略,且省略情况更丰富复杂,主要有以下六种:

  主语省略:包括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与对话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承前省略主语);“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略主语);“(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对话省略主语)。

  谓语省略:并列句子中,若后一句与前一句动词相同,可省略该动词。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承前省略谓语);“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蒙后省略谓语);“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谓语动词省略)。

  宾语省略:包括谓语宾语省略与介词宾语省略。如 “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谓语宾语省略);“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

  兼语省略:“使、命、令” 等动词作谓语时,后面主谓词组的主语(兼语)可省略,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省略兼语 “之”。

  介词省略:介词 “于、以、自” 等与宾语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时,介词可省略,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省略介词 “于”);“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省略介词 “以”)。

  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数词常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省略量词,如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

  十五、文言实词与虚词常识

  文言实词: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核心类别。通假字是古人书写时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的现象;古今异义词是语言演变中古今意义差异较大的词;文言文用语精练,多为一字一词,且多义性强,语境对词义的影响至关重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是理解文言文的重点与难点。

  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涵盖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及兼词等,其中常用的文言虚词,在高考考查中通常聚焦于 18 个核心虚词。这些虚词虽无实在词汇意义,但在句中发挥着连接、修饰、语气表达等重要语法功能,对理解句子结构与语义逻辑至关重要。

  十六、常见句式作用解析

  点题句:精准点明文章题目,自然引出下文内容,让读者快速把握文本核心指向。

  中心句:鲜明亮出文章主旨,凸显核心观点,为全文内容展开奠定基调。

  悬念句:巧妙设置疑问或留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牵引读者持续探寻下文。

  过渡句:顺畅承接上文内容,自然引出下文表述,让文章段落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照应句:实现前后内容的呼应关联,让文章结构严谨、内容统一,形成完整闭环。

  烘托句:通过侧面描写进行衬托,间接凸显主体特征,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与感染力。

  铺垫句:为后文关键内容埋下伏笔,做好铺垫,让后续情节或观点的出现更合理自然。

  修辞句:运用各类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形式,突出描写对象特征,增强文本表现力。

  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