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基础核心知识点,掌握其规范解法能为后续复杂方程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以下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完整解法梳理及例题解析,帮助快速吃透核心考点。

  一、一元一次方程的核心解法

  (1)合并同类项

  与整式加减中所学的内容相同,将等号同侧的含有未知数的项和常数项分别合并成一项的过程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目的是向接近 x=a 的形式变形,进一步求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小贴士:合并同类项时要注意同类项的判定标准 —— 所含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避免漏合或错合。

  (2)移项

  ① 概念: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② 移项的依据:移项的依据是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③ 移项的目的: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各项都移到等号的左边,而把不含未知数的各项都移到等号的右边,使方程更接近于 x=a 的形式。小贴士:移项时 “变号” 是关键,未移动的项符号保持不变,这是避免出错的核心。

  (3)系数化为 1

  ① 概念:将形如 ax=b(a≠0)的方程化成 x=b/a 的形式,也就是求出方程的解 x=b/a 的过程,叫做系数化为 1.② 系数化为 1 的依据:系数化为 1 的依据是方程左右两边同时乘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小贴士:当系数为分数时,乘其倒数等同于除以系数,计算时注意约分简化运算。

  (4)去括号

  ① 去括号:解方程过程中,把方程中含有的括号去掉的过程叫去括号。② 解方程中的去括号法则:将括号外的因数连同前面的符号看作一个整体,运用乘法的分配律和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时,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同;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去括号后各项的符号与原括号内相应各项的符号相反。有多层括号的,要从里向外逐层去括号,即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小贴士:若括号前是 “-” 号,去括号后括号内所有项都要变号,切勿只变首项。

  (5)去分母

  ① 去分母的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各项都乘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依据等式的性质 2 使方程中的分母变为 1.② 去分母的依据: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2.即在方程的两边都乘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方程的系数化为整数。小贴士:乘最小公倍数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包括不含分母的常数项,防止漏乘导致错误。

  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相关例题

  方程 3 (x - 2) + 1 = 7 的解是 x=___A.4 B.3 C.2 D.1

  答案:A解析:第一步去括号,得 3x - 6 + 1 = 7;第二步合并同类项,得 3x - 5 = 7;第三步移项,得 3x = 7 + 5.即 3x = 12;第四步系数化为 1.得 x = 4.故选 A。